墨笔小说
墨笔小说 > 戴高山文集 > 一代名将洪承畴故乡行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一代名将洪承畴故乡行二

 

1。

洪承畴有三个兄弟,他是老大,老二早逝,老三是泉州著名的书法家,叫洪承畯。

洪承畴的父亲是一名秀才,祖父早世,祖母戴氏守寡多年,故洪承畴的父亲,以孝顺闻名乡里。而其母傅氏,生于南安丰州的名门望族,故聪惠贤淑,教子有方。洪氏兄弟的成就,离不开母亲傅氏的教导。后人说起傅氏,无不竖起大姆指,啧啧称赞。

相传,洪承畴早年家境贫困,十来岁就顶着一个豆腐板,穿梭于乡里,帮母亲卖豆腐。这期间有一个传说,说他当时无缘进入私塾读书,全凭父母在家教育。后来有一天卖豆腐,遇见几个不会读书的孩子,从学堂里溜号出来买豆腐吃。

洪承畴希望多卖一点豆腐,便对那些学生说:如果他们能够帮他买更多豆腐,他愿意帮他们对对子。这交换条件挺好,故此,每天引来不少孩子,来买豆腐换对子。

只是好景不长,后来这事让先生察觉了,问起那些孩子:这对子果真是你们对的?孩子们吱唔不过,只好坦白。这一坦白,也让先生惊奇不已,一个卖豆腐家的孩子,竟然会有这等奇才?先生想了又想,觉得惋惜,便特地跑到洪承畴家里,劝他母亲让他来读书。

洪承畴的母亲似有苦衷,说他们家交不起学费,孩子还小,在家自己教教就行了。先生却说,这孩子志向远大,千万不可耽误了。几个来回下来,先生给出的条件是,免费教洪承畴读书。后来,傅氏终于答应了,她把幼年的洪承畴,送到了溪溢馆。

作为明朝时的乡村私塾,许多后来成名入仕的洪氏族人,都在这个学馆里读书。洪承畴的胞弟洪承畯,也是在这里就读的。

故此,民间又有一个传说,说洪承畯小的时候,字写得很不好,多次受先生训诫。

有一天,他委曲地跑回家中,向母亲诉苦,说先生老是对他“大小眼”洪承畯的母亲听了之后,微微一笑,给他讲了一个当年王曦之练字的故事。她说,王曦之从小习字就是很勤奋的,并且悟性极高。每天,他写完字之后,会拿毛笔到池子里去洗。慢慢的,被他洗过的池水,后来就变成黑色的了。

洪母所讲的故事,就是王曦之“墨染成池”的故事。洪承畯听了之后,深受启发,决心发愤习字。她告诉母亲说:“我也可以把我们家门前那一口池子,染成黑色的!”母亲微笑着说:“我儿若把池子染成黑色了,也就成为名家了!”终于,洪承畯每天练字洗笔,练就了一笔漂亮的龙蛇体好字,在泉州当地,也算小有名气了。

洪承畯的字,在泉州地区流传甚广,许多名胜古迹都留有他的墨迹。泉州开元寺的“清净法身”、“大乘莲心”和清源山上的“山名仙灵”都出自于他的手笔。

2。

溪溢馆位于英都霞溪村溪溢自然村,明嘉靖丁末年(公元前1547年)创建的。其创建人为翁山洪氏五房八室的洪恒轩。

溪溢馆是一座由块石、红砖与土墙结合建成的普通房子。阔三间,深二间。数百年间,这座老房子依旧能够独立临风,很有学识文章的考究。在溪溢馆大门外的门匾上,墨石金字刻有“溪溢馆”三个字。立于门侧有三块字碑,一是“清代开国功臣洪承畴童年读书处”;二是一块诗碑,谁人写的,没有细看;三是一块“溪溢馆”的石碑字刻。

进入内室,白白墙体上镶嵌有一块“溪溢学馆”的墨青石碑记。环顾四壁,其间有李光地、孙中山、林森等名人赞誉洪承畴的诗句及名言,以及历史学家苏双碧“开清第一功”的字匾。除去四壁上布满有关洪承畴个人历史简介之外,小护厝的另外一室,亦有一块墨青石雕刻的翁山洪氏五房八室之主洪恒轩的头像和碑记。

因为是学馆,故正厅之中挂有孔老夫子的画像,画像右侧的桌子上,置放一张洪承畴身着清服的老年画像。两侧的厅柱上,黑漆金字书有一副对联:“香引从花风入座;影移疏竹月当窗”相传,这幅对联是乾隆皇帝与翰林院庶吉士洪科捷所对的。

据说,洪科捷入主翰林之后,某日乾隆皇帝于夜间造访书斋,其时明月疏竹,便脱口吟出下联:“影移疏竹月当窗”;洪科捷一听,知是乾隆皇帝驾到,当即一惊,赶紧出外相迎,并顺口吟道:“香引从花风入座”行礼叩拜完毕,便引乾隆皇帝进入内室坐定。

洪氏家族才子颇多,洪科捷也出自溪溢馆。翻开乡里传记,也有不少洪承畴当年与先生对过的对联。个中情趣,不知是真是假,现抄录如下:

其一:“砚台长长,能赋诗文百篇;豆腐方方,犹似玉印一章。”其二“白豆腐,豆腐白,做人清正博学学李白;黑砚台,砚台黑,为官铁骨叮当当包黑。”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